Bell 這首曲式為 A-B-A’ 的鋼琴小品,是由開頭的 8 個小節靈感衍伸而來的

創作背景

有一天即興時忽然彈出前八小節,覺得不錯聽,就錄進了我的 Yamaha P525。原本想放一陣子再來發展成一首曲子,結果旋律不斷不斷在腦海裡盤旋,覺得不寫出來不行,索性花幾天的時間趕緊寫完整首曲子。而曲名 Bell(鐘)則是因作曲的過程,發現旋律有鐘聲的意象而賦予其名。

關於作曲

A 段(1-22 小節)

A 段的寫作,大多數是在鋼琴上即興而來。

17-20 小節: 17-18 小節的右手旋律是變換第 1 小節而來,讓聽者重新記得這首曲子的動機。而 19-20 小節是模仿前面兩個小節、不過改變音域來模仿迴盪的鐘聲。

B 段(23-54 小節)

B 段的寫作,主要是想要寫一個不同於 A 段質地的音樂,所以運用了 A 段的動機,變換節奏、旋律方向和演奏方法而來的。

23-26 小節:主旋律改為左手,反向 (inversion) 處理 A 段前兩小節的旋律而來;而右手部分則是將 A 段的動機增值 (augmentation)。

27-30 小節:此段是模仿 A 段的 9-12 小節。

老實說,一開始我沒寫 23-30 小節的樂段,B 段原本是從 31 小節開始的。後來覺得整個曲子太短了,覺得後方的高潮需要一些鋪陳才加上的。並且,為了讓曲子不無聊、多一些對話,我刻意變換音符走向與和弦進行。寫完之後,覺得這樣的效果還挺不錯的。

39-42 小節:這段是前方樂段和後面高潮的銜接。

43-48 小節:這是整首曲子的高潮。原本右手嘗試想模仿 1-4 小節的左手,卻發現窒礙難行,後來決定重新設計右手:不同於 A 段的左手大抵是陪襯的作用,這段右手的連續和弦下行,與左手的單音旋律同樣重要,有種互搶鋒頭的意味。

49-54 小節:這段我想創造出鐘聲迴盪的效果,所以在左手彈了第一拍的八度之後,立刻飛到高音域彈後三拍,彈奏上比較有挑戰性。

A’ 段(55-74 小節)

因為 1-8 小節實在很好聽,若只彈一次太可惜啦,所以決定將曲式定為 ABA’ ,這樣就能再一次回味好聽的旋律!

63-70 小節:這段右手是重複第一次所彈的,為了讓音樂變得有趣一點,調整了左手的伴奏,讓原本的降 A 原位分解和弦改為二轉位,引發聽者一種:「啊音樂快結束」的情緒。古典音樂在樂曲快結束時滿常有這種 $\mathrm{I}^6_4 \rightarrow \mathrm{V}^7 \rightarrow \mathrm{I}$ 的和聲進行,我借來使用在這邊的左手伴奏。

關於演奏

踏板

這首曲子的踏板滿關鍵的,不過我不想將每個踏板符號都寫上去,這樣太囉哩囉嗦了。同時我也接受別的演奏者和我有不同的詮釋方式。值得一提的是: 16 小節的第二拍 E♭ 彈完不換踏板,直接彈奏 19 小節才換,能讓整個音樂有鐘聲迴響的感覺,我滿喜歡的。讓我不禁想到之前聽到鐘聲時,那種前一個音和後一個音交織在一起共鳴的感覺。(同樣適用於第 70 小節的低音 E♭)

而 23-26 小節則是刻意不踩踏板,讓整體很明顯與前一個段落有所切割,也讓音樂更俐落。

不同的音色

這首曲子本來是寫給鋼琴演奏的。寫完之後,意外發現 Yamaha P525 內建的 Stage E. Piano 的音色演奏這首曲子非常好聽,滿像遊戲的背景音樂,所以用這個音色重新彈奏又錄了一支影片。其實我覺得如果用鐵琴的音色來演奏應該也不錯。如果你有發現哪些音色也適合來演奏這首曲子,歡迎來信跟我分享!

結語

寫作這篇文章之前,我請 ChatGPT 推薦,可以寫作的次要主題,結果,它除了給我主題之外,還寫了非常多矯情的句子,讓我來分享一下:

  1. 「有時候我會卡在兩個音之間,那是一種說不出的停頓。像話到嘴邊又吞回去。」$\rightarrow$ 我是會卡沒錯,不過後面的比喻實在太油膩了。
  2. 「當我彈下最後一個音,我突然覺得,這首曲子已經不屬於我了。」$\rightarrow$ 並沒有(基德揮手),我還是擁有這首曲子好嗎!樂曲第一頁有寫我的 Copyright!
  3. 「每一首曲子,都是一封寫給某個時刻的信。」$\rightarrow$ 太太太矯情了,我以為我在聽霸道總裁講話。

所以決定不理 ChatGPT 油膩到不行的建議,決定平平淡淡好好記錄自己作曲時的一些想法。

如果你演奏了我的曲子,歡迎你來信與我分享你的演奏喔!如果你上傳到任何影音分享平台,也歡迎你轉貼這篇文章讓你的聽眾了解我的創作歷程。

開始搜尋

輸入關鍵詞搜尋文章內容

↑↓
ESC
⌘K 快捷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