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讀林文月先生 (1933-2023)的《生活可以如此美好》散文集,其中的一篇文章〈給女兒的信——擬《傅雷家書》〉(寫於 1987 年 10 月),她提及創作的幾項靈感來源,發人省思,也有我想與其對話之處,故援引原文如下:
至於那創作求新的泉源從哪裏來呢?
學校給你們的教育,固然都是很重要的基礎,
但無論從事何種創作,一定要有豐富的知識,高尚的情操,與熱烈的愛心。
這就要從平日的閱讀習慣及生活態度上注意下功夫了。
我常常覺得一個創作者只具備專業的知識是不充足的,譬如就以畫家為例子吧:
一個畫家倘若熟知美術的變遷歷史和道理,有充份駕馭顏料彩筆的技巧,
他可能會成為相當懂得佈局結構著彩的作畫者,
但他要表現其麼內容呢?這就牽涉到個人的內在涵養和思想的層面,
而一牽涉到這個層面,就絕不單純的只是專業知識的問題了。
所以歸根結柢說來,要多閱讀各方面的書籍,並且要多思考,多關懷,
才能豐富你的知識,豐富你的生命,如此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內容可以表現。
(頁122)
林先生所提之創作泉源,主要有三項:
- 豐富的知識
- 高尚的情操
- 熱烈的愛心
以下是我的詮釋:
- 豐富的知識:包含與藝術相關的理論、歷史、鑑賞技巧,以及具備創作藝術作品的技巧。
- 高尚的情操:我想囊括兩個層面。一是在乎他人,不認為這個世界繞著自己轉,願意多花心力關心人,小至身邊的家人朋友,大至國家社會;二是好品味,擁有好品味的人能一眼看出事物或是話題的價值,知道哪些會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美好,哪些則不會。1
- 熱烈的愛心:很有趣的是,林先生在愛心前面加了「熱烈」二字,我想,這大概反映只有一般的愛是不夠的吧。如果只是一般「愛音樂」、「愛繪畫」,那是不夠成為一位藝術家的,頂多只能成為一個鑑賞者,或是工匠而已。一位熱切愛著藝術的人,藝術是他生命的一部份,他會想辦法超越自己、不斷前進、不斷創作。
林先生談到豐富以上創作泉源的方法是閱讀。然而,我覺得閱讀偏智識層面,雖然重要沒錯,卻少了感官層面的探索。2 我認為在生活中專注感受也滿重要的:
專心察看生活中的風景;
專心聆聽蟲鳴鳥叫;
專心聞飯菜的香味;
專心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,將美好透過創作分享出去。
當然也可能是另一個面向:勇敢看見苦難,透過創作來舒緩別人生命中的傷痛;聽見別人因不公義而受苦的呼聲,藉由作品為導正不公義的價值觀出一份心力。
雖然沒有機會認識林先生本人,我卻在閱讀她的文字之中,產生某種奇妙的思念之情。倘若可行,真想親自修習她六朝文學的課程,也很想與她當面喝咖啡、談文學、聊創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