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這篇文章在 2019 年 4 月 5 日於 Medium 發表。六年後的我,不只刪除了app,也刪除了 Instagram 的帳號,並且常讓 Facebook 處於停用的狀態。現在回看,真覺得六年前的自己開了很好的頭。


從 2009 年加入 FB 至現在,我使用 FB 將近十年了。

這十年來變化之大,從少少的幾個朋友一起玩開心農場,暴增至 400 多個(對有些人來說還算少的了)狂洗我的動態版面,不僅我的國小老師,甚至到不熟的遠親阿姨都加我為 FB 好友。一團既熟悉又陌生的親友擠在我的好友名單,很快地我就成了潛水一族,默默看著大家的動態。

當我在FB的發言有太多顧忌時,我將重心轉向 IG,在一個自由的小天地寫寫文章。偶爾,看完別人的限動後回個雙眼愛心的心情,表示關心。

然而,我卻發現我越來越不快樂。

總是想著剛剛的文章明明寫得還不錯,但我在意的 A 怎麼沒按愛心?或是,當我寫報告寫累了,想逛個社群媒體放鬆,卻看到修同門課的同學發了字很大的貼文慶祝寫完報告,反而令我更焦慮。

除此之外,我又想到:對我生命真正重要的家人、朋友、師長,幾乎都是社群媒體的低度活躍者。我與他們擁有最珍貴的記憶,不是誰按了我哪則貼文讚,而是走到我身旁,陪我用同個頻率大笑;或是擁抱並輕拍悲傷的我,讓我放心在他們的懷裡痛哭。

一直到昨天覺察到這點,我狠下了心,在 FB 與 IG 發文說我要從這兩個平台消失一個月,但仍留著 Messenger 與 Line,不過會關掉手機的通知,因此不再是隨 call 隨到,而是只集中在一天當中的一個時段統一回覆。

接著,我做了以下一氣呵成的動作:

我原本以為可能要以堅強的意志力克服,結果發現:咦?怎麼好像還滿輕鬆,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欸。一整天下來,我目前覺察到最明顯的改變有以下幾點:

  1. 心情變清爽了:因為終於不再有「誰還沒按讚」的等待,也不再有「必須消掉紅色通知數字」的強迫症,我覺得自己彷彿按下 Ctrl+Shift+Esc,把大腦的工作管理員給叫出來,並關閉社群媒體的背景程式。頓時,腦內瞬間多了超多容量,可以騰出多餘心力在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上,也讓我更從容自在,而不是焦慮地在原地打轉。
  2. 覺察力變高:以往沒感覺的風景,今日多了不同的感受。眼睛離開手機螢幕,忽然之間,我不再是那個被動、被別人資訊塞滿的鴨子,而是一名主動、有冒險精神的探索者。不僅,我對於現實生活世界的色彩更加敏感,除此之外,我也可以感覺地到更細微的觸覺:今日的微風濕度剛剛好,一陣涼風吹拂在臉上,猶如面膜服貼在臉上的那一瞬間。
    信義誠品的色鉛筆牆
    市政府前的日落
  3. 喝水不再是一件難事(有可能跟第二點有關)

這點還滿有趣的。我本身是個愛喝飲料的人,前一陣子喝太兇想戒都覺得好難戒掉。但今天,我對水的味道更敏感了,忽然覺得平日喝的微糖微冰飲料太甜膩,完全不想碰,反而喜歡水純粹的味道。

其實一整天下來,我最大的感想就是:啊!舒爽!戒掉 FB、IG 的第一天,宛如濕悶已久的天氣終於在午後下起滂沱大雨,心情是雀躍無比的。我覺得自己因著社群媒體而失能的部分,正慢慢地一步一步被自己找回來。

開始搜尋

輸入關鍵詞搜尋文章內容

↑↓
ESC
⌘K 快捷鍵